- 发布日期:2024-08-24 02:56 点击次数:114 1.关键目标
本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制造业成本管理领域的如下关键问题:
(1)如何建立包括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于一体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
(2)如何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3)如何对具有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制造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4)如何将传统的多级成本核算改为一级成本核算,既实现对二级单位的考核和监控目标,又实现对成本的精确核算;
(5)如何利用作业成本法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6)如何突破会计期间周期限制,按任意周期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
2.总体思路本解决方案的总体思路是:
通过事前的成本标准建立、事中信息实时反馈与执行控制、精细化核算成本、事后全面的分析考核,帮助企业构建起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
总体应用架构图如下所示:
图片
图注:
1)构建成本管理的基础架构,包括成本公共要件,实际成本要件,标准成本、成本计划、成本控制要件等
2)提取基础架构相关数据并结合成本类型,实现事前的成本模拟与计划
3)通过制造管理系统,事中对材料投入、作业投入等进行控制,并取得生产实绩数据;在不使用制造系统的“基于集团财务”应用模式下,生产数据手工录入
4)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归集分散在总账系统、收付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福利系统、存货系统等的成本费用数据,进行实际成本的核算并还原为原始成本,期末进行账务处理,并将相关信息传到财务会计平台
5)根据实际成本的核算,进行事后考核
6)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结果,进行决策分析
3.应用模式及流程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取决于选择一个适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因此,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
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三点:
1)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2)如何确定成本计算期;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是否分配以及如何分配。
其中,如何确定成本对象是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确定成本对象的原则是:
1)符合企业生产特点:即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的特点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工艺技术过程即产品的加工过程,可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产品生产组织特点是指产量的多少、产品生产的重复性和产品品种的稳定程度,可分为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成批生产又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单件生产。大批生产类似于大量生产,小批生产与单件生产类似。
1)满足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要求是指基于成本管理的目标,决定是否要求计算半成品和中间步骤成本。
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成本计算对象命名的,包括品种法、订单法(分批法)、分步法。这些方法是按照生产实际耗费来计算成本,所以又都属于实际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对应的成本计算法是标准成本法,以后又发展出基于作业动因分配生产费用的作业成本法,但后两种方法一般会结合实际成本法综合应用。
以下分析与各类成本计算方法相应的成本管理模式。
3.1实际成本法3.1.1品种法(1)应用模式说明
品种法主要适合于大批量、流程式生产的企业,通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品品种非常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不要求分步骤核算成本,成本核算上要求按品种简单归集和分配成本,月末通常有在制品成本。
品种法特点:
1)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以产品开设成本计算单,并按成本项目(成本要素)开设专栏,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直接记入产品成本单中的有关栏目,共同费用在经过分配后记入有关栏目;
2)成本计算定期按月进行。由于生产量大,连续不断,只能定期在月末计算当月产出的产品成本,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
3)月末一般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各成本计算单中所归集到的生产费用额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
(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建立成本核算基础:
1)初始参数设置: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以及联副产品定价方法、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等。
2)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等属性。
3)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
4)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
5)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
6)定义成本动因:包括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
7)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
8)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
成本资料归集
1)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2)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
3)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
4)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
1)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
2)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
3)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
4)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
5)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
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
1)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
2)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
3)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4)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5)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是否计算联副产品、废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可选择)。
3.1.2分步法1、应用模式说明
分步法是指以产品的品种及其所经过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
根据是否计算半成品成本进行区分,分步法分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计算半产品成本的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分步法),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产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法的不同,逐步结转分步法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综合结转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注: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由于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和对简化成本核算工作的考虑,在汇集各步骤生产费用的基础之上,既可以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并逐步结转累积,也可以将各步骤应计入某种完工产品成本中的生产费用平行汇总,以确定完工产品成本。这样,分步法包括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
在这些企业里,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要经过若干生产阶段(步骤),除最后生产阶段生产的是完工产品外,其余各生产阶段生产的都是完工程度不同的半成品,有些半成品可作为下一生产阶段的加工对象,又可对外销售(如纺织厂的棉纱),具有独立的经济意义。为了加强各阶段的成本管理,需采用分步法计算。
逐步结转分步法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及其成本还原基本方法
综合结转是将各步骤耗用上一步骤转入的半成品成本,集中在成本计算单专设的“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内予以综合反映的一种半成品成本结转方法。在这个综合成本项目内,既包含有上一步骤生产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也包含生产产品的动力、工资及制造费用成本 .
计算程序:
1.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
2.在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半成品成本结转与半成品实物的转移是一致的,半成品成本随加工顺序而逐渐增大,如同“滚雪球”一般,最后累积而成产品成本
1.概念:所谓成本还原,就是将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这一综合成本项目,逐步分解还原为各步骤上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以恢复产品成本的真实结构。
2.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还原: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虽然较为简便,但是由于在“自制半成品”这一综合成本项目内,包括了最后步骤之前所有步骤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费用及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完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内,仅只反映了最后步骤上的费用发生情况。为就导致了产品成本结构的不真实,不利于进行成本分析、考核与检查,为了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在半成品按综合成本项目结转的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必须进行成本还原
成本还原
概念:所谓成本还原,就是将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这一综合成本项目,逐步分解还原为各步骤上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以恢复产品成本的真实结构。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还原: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虽然较为简便,但是由于在“自制半成品”这一综合成本项目内,包括了最后步骤之前所有步骤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费用及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完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内,仅只反映了最后步骤上的费用发生情况。为就导致了产品成本结构的不真实,不利于进行成本分析、考核与检查,为了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在半成品按综合成本项目结转的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必须进行成本还原计算方法从最后一个步骤起逐步向前推算,将其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照上 一步骤半成品成本的结构比例,逐步分解为原始成本项目,然后将各步骤中项目 相同的成本相加,计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成本还原方法一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中某成本项目比重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的数额÷上步骤半成品成本
本步骤半成品成本还原为上步骤某成本项目的数额
=本步骤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成本数额×上步骤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的数额
成本还原方法二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本步骤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成本数额÷上步骤半成品成本
本步骤半成品成本还原为上步骤某成本项目的数额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数额×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基本方法
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是将上一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结转到下一生产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相应的成本项目中去,最后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必进行成本还原,但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也较为复杂。
计算方法及公式:
在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下,由于除第一步骤以外的各生产步骤上的在产品及半成品成本中,既包括上步骤转入的加工费用,也包括本步骤按完工程度计入的加工费用,因而对在产品成本及本步骤发生生产费用,必须明确划分上步骤转入的部分和本步骤生产的部分,以便正确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成本 .
优缺点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计算步骤符合产品价值形式和资金耗费的客观过程,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加强各步骤半成品成本的管理,尤其在半成品成本按综合成本项目结转的方法下,能够反映本步骤耗用与上步骤半成品成本情况;能够反映各步骤在产品成本结存情况,有利于成本的日常管理。其缺点是: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必须等于上一步骤成本计算的结果,往往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其次是成本计算较为复杂。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采用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对各步骤结转的半成品计价,调整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成本差异”),由厂部集中用以调整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核算,加速了成本计算过程,而且有利于划清各步骤之间的资金耗费经济责任,将成本控制与核算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法,它是各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而只归集各步骤本身所发生的费用及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记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半成品种类很多,又很少对外销售的企业里采用。它的计算对象是每种产成品成本及所经过的各生产步骤所发生的费用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在计算产成品成本时,各生产步骤只归集本步骤所发生的费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转入下一步骤继续加工时,虽实物转入,但半成品成本并不予以结转;月末,个步骤将本步骤发生的费用分成应记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将各步骤应记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产成品的成本。
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的在产品成本不再与该步骤上的在产品实物保持对应关系,而是将本步骤发射功能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全厂期末的广义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确定本步骤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费用“份额”。所谓广义在产品,不仅包括本步骤正在加工中的在产品即狭义在产品,还包括本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和以后各步骤继续加工但尚未最后完工制成产成品的半成品,以及崴经验收入库的完工产品和待返修的废品,各步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广义在产品之间分配,通常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比例法等。以下仅详细分析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1)成本计算对象是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
2)成本计算期按月分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与生产周期不一致;
3)各生产步骤都需要计算所产半成品成本,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事务的转移而结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因此,月末各生产步骤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时,完工产品是指各生产步骤已经完工的半成品(最后生产步骤为产成品);在产品是指各生产步骤正在加工尚未完工的在制品。
逐步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图:
图片
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建立成本核算基础:
1)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
、按成本中心统计产量等。
1)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
2)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
3)定义工艺路线: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
4)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
5)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
6)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
7)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法。
8)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
9)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
成本资料归集
1)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2)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
3)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
4)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
1)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
2)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
3)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
4)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
5)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
6)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
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
1)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
2)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
3)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4)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5)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
6)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3、案例一,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及其成本还原
某企业大量生产A产品,经三个生产步骤连续加工完成,原材料在生产开始一次投入。该企业采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A产品成本,各步骤期末在产品完工平均为50%,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完工产品与期在产品成本。某月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1)产量资料:
第一步:月初在产50台,本月投产300台,本月完工250台,在产100台
第二步:月初在产20台,上步转入250台,本月完工200台,在产 70台
第三步:月初在产70台,上步转入200台,本月完工250台,在产 20台
直接材料
自制半成品
动力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计
第一步
月初在产品成本
4500
250
490
680
5920
本月发生费用
27000
2750
5510
8320
43580
第二步
月初在产品成本
3000
160
420
510
4090
本月发生费用
3365
8980
11240
23585
第三步
月初在产品成本
13800
590
2400
1650
18440
本月发生费用
5910
23600
16550
46060
期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期费用表
第一步成本计算
直接材料成本计算:
单位产品材料费用分配率=(4500 27000)/(250 100)=90元/台
A1半成品直接材料成本=250×90=22500元
A1期末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00×90=9000元
动力成本计算:
单位产品动力费用分配率=(250 2750)/(250 100×50%)=10元/台
A1半成品动力成本=250×10=2500元
A1期末在产品动力成本=100×50%×10=500元
直接工资计算:
单位产品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率=(490 5510)/(250 100×50%)
=20元/台
A1半成品直接工资成本=250×20=5000元
A1期末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100×50%×20=1000元
制造费用计算: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680 8320)/(250 100×50%)=30元/台
A1半成品制造费用成本=250×300=7500元
A1期末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100×50%×30=1500元
第一步成本计算单
成本项目
期初在产
品成本
本期发生
费用
合计
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
总成本
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
4500
27000
31500
9000
22500
90
动力费用
250
2750
3000
500
2500
10
直接工资
490
5510
6000
1000
5000
20
制造费用
680
8320
9000
1500
7500
30
合计
5920
43580
49500
12000
37500
150
第二步成本计算
自制半成品成本计算,对第二步来说,第一步的半成品费用已经全部加工,因此第二步骤将第一步骤转来的“自制半成品”成本在完工半成品A2和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时,期末在产品数量不必按完工率计算
单位产品自制半成品费用分配率=(3000 37500)/(200 70)=150元/台
A2半成品应负担的A1半成品成本=200×150=30000元
A2期末在产品负担的A1半成品成本=70×150=10500元
动力成本计算
单位产品动力成本分配率=(160 3365)/(200 70×50%)=15元/台
A2半成品动力成本=200×15=3000元
A2期末在产品动力成本=70×50%×15=525元
直接工资成本计算
单位产品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420 8980)/(200 70×50%)=40元/台
A2半成品直接工资成本=200×40=8000元
A2期末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70×50%×40=1400元
制造费用成本计算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510 11240)/(200 70×50%)=50元/台
A2半成品制造费用成本=200×50=10000元
A2期末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70×50%×50=1750元
第二步成本计算单
成本项目
期初在产
品成本
本期发生
费用
合计
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
总成本
单位
成本
直接材料
3000
37500
40500
10500
30000
150
动力费用
160
3365
3525
525
3000
15
直接工资
420
8980
9400
1400
8000
40
制造费用
510
11240
11750
1750
10000
50
合计
4090
61085
65175
14175
51000
255
第三步骤成本计算
第三步骤A产品有关成本项目的计算方法与第二步骤相同,成本计算单如下:
成本项目
期初在产
品成本
本期发生
费用
合计
期末在产品成本
总成本
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
13800
51000
64800
4800
60000
240
动力费用
590
5910
6500
250
6250
25
直接工资
2400
23600
26000
1000
25000
100
制造费用
1650
16550
18200
700
17500
70
合计
18440
97060
115500
6750
108750
435
第一次成本还原
根据第三步骤成本计算单可知:A产品所耗用A2半成品成本为60000元,它是第一次成本还原对象。据第二步骤成本计算单查得:完工A2半成品的总成本是51000元,这是第一次成本还原的基准。
第一次成本还原分配率=60000/51000=1.17647
然后用成本还原分配率分别乘以第二步骤所生产的A2半成品成本项目,就可将产品所耗用的A2半成品成本60000元还原为第二步骤的成本项目.
A1半成品成本=30000×1.17647=35294元
动力成本=3000×1.17647=3529元
直接工资成本=8000×1.17647=9412元
制造费用成本=10000×1.17647=11765元
合计 60000元
第二次成本还原
将第三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还原为第二步骤成本后,在成本构成上仍有“A1半成品”35294元,这是第二次成本还原对象,而完工A1半成品总成本37500元为还原基准。
第二次成本还原分配率=35294/37500=0.94117
直接材料成本=22500×0.94117=21176元
动力成本=2500×0.94117=2353元
直接工资成本=5000×0.94117=4706元
制造费用成本=7500×0.94117=7059元
合计 35294元
经过以上两次成本还原,A产成品的产关原始成本项目便呈现出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与还原前总成本相同,但成本项目的构成不一致。
案例二,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某工厂生产甲产品由两个车间完成,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半成品,第二车间制成产成品.材在开工时一次投入,两个车间的期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采用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该厂某月份成本资料如下:
项目
一车间
二车间
产成品
期初在产品数量
15
15
95
本月投产或
上车间转入
85
90
本月完工或
转入下车间
90
95
期末在产品数量
10
10
产品产量资料表
直接材料
动力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计
第一车间
期初在产品成本
2000
400
330
120
2850
本月发生
费用
18000
1500
924
830
21254
第二车间
期初在产品成本
795
100
300
80
1275
本月发生
费用
50
150
70
270
合计
250
1650
1250
期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月发生费用
第一车间成本计算
直接材料成本:
单位产品材料费用分配率=(2000 18000)/(90 10)=200元/件
完工半成品直接材料成本=200×90=18000元
期末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2000 18000)-18000=2000元
动力成本
单位产品动力费用分配率=(400 1500)/(90 10×50%)=20元/件
完工半成品动力成本=90×20=1800元
期末在产品动力成本=(400 1500)-1800=100元
直接工资成本
单位产品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330 924)/(90 10×50%)=13.20元/件
完工半成品直接工资成本=90×13.20=1188元
期末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330 924)-1188=66元
制造费用成本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120 830)/(90 10×50%)=10元/件
完工半成品制造费用成本=90×10=900元
期末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120 830)-900=50元
第一车间成本计算单
成本项目
期初在产品成本
本期发生费用
合计
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
总成本
单位
成本
直接材料
2000
18000
20000
2000
18000
200
动力
400
150
1900
100
1800
20
直接工资
330
924
1254
66
1188
13.2
制造费用
120
830
950
50
900
10
合计
2850
21254
24104
2216
21888
243.2
第二车间成本计算
直接材料成本
单位产品材料费用分配率=(795 1800)/(95 10)=179元/件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95×179=17005元
期末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0×179=1790元
动力成本
单位产品动力费用分配率=(100 1800)/(95 10) (50 250)/(95 10×50%)
=21.1元/件
完工产品动力成本=95×21.1=2004元
上步转入期末在产品动力成本=10×18.1=181元
本步生产期末在产品动力成本=10×50%×3=15元
直接工资成本
单位产品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率=(300 1188)/(95 10) (150 1650)/(95 10×50%)
=32.17元/件
完工产品直接工资成本=95×32.17=3056.15元
上步转入期末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10×14.17=141.85元
本步生产期末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10×50%×18=90元
制造费用成本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80 900)/(95 10) (70 1250)/(95 10×50%)
=22.53元/件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成本=95×22.53=2140.7元
上步转入期末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10×9.33=93.30元
本步生产期末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10×50%×13.20=66元
第二车间成本计算单
成本项目
期初在产品
成本
本期发生费用
合
计
完工产品成本
期末在产品成本
上步
转入
本步
发生
上步
转入
本步
发生
总成本
单位
成本
上步
转入
本步
发生
直接材料
795
-
18000
-
18795
17005
179
1790
-
动力
100
50
1800
250
2200
3004
21.1
181
15
直接工资
300
150
1188
1650
3288
3056.15
32.17
141.85
90
制造费用
80
70
900
1250
2300
2140.70
22.53
93.30
66
合计
1275
270
21888
3150
26583
24205.85
254.82
2206.15
171
案例三,平行结转分步法某企业大量生产A产品,分为三个步骤连续加工完成。该产品的原材料在生产时一次投入。各步骤期末在产品完工率均为50%。由于该产品在各步骤上射干难产的半成品不具有对外销售的条件,在管理上不需要考核各步骤半成品生产成本,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给企业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份额,资料如下
项目
一车间
二车间
三车间
产成品
期初在产品数量
4
12
20
本月投产或
上车间转入数量
100
88
80
本月完工或
转入下车间数量
88
80
82
82
期末在产品
(狭义)数量
16
20
18
产品生产情况表
车间
项目
直接材料
动力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计
一车间
期初在产品成本
4500
202
796
772
6270
一车间
本期发生费用
10800
310
2788
2300
16198
二车间
期初在产品成本
120
900
885
1905
二车间
本期发生费用
210
3280
2525
6015
三车间
期初在产品成本
68.50
424
500
992.5
三车间
本期发生费用
250
4262.5
3595
8107.5
期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期费用表
第一车间成本计算
直接材料成本:
第一车间期末广义在产品数量=20 18 16×100%=54(件)
单位材料费用分配率
=(4500 10800)÷(82 54)=112.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82×112.5=9225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4500 10800)-9225=6075元
动力成本:
第一车间期末广义在产品数量=20 18 16×50%=46件
单位动力费用分配率=(202 310)÷(82 46)=4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的动力费用份额=82×4=328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动力成本=202 310-328=184
直接工资成本: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
=(796 2788)÷(82 46)=28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28=2296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796 2288-2296=1288元
制造费用:
单位制造费用分配率=(772 2300)÷(82 46)=24元/件
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24=1968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772 2300-1968=1104元
应计完工产品成本费用总和=9225 328 2296 1968=13817元
第一车间成本计算单,完工:82 在产:16
成本
项目
期初
在产品成本
本期发生费用
合计
单位
费用
分配率
应计入
完工产品成本份额
期末
在产品成本
直接
材料
4500
10800
15300
112.5
9225
6075
动力
202
310
512
4
328
184
直接
工资
796
2788
3584
28
2296
1288
制造
费用
772
2300
3072
24
1968
1104
合计
6270
16198
22468
168.5
13817
8651
第二车间成本计算
动力成本:
第二车间期末广义在产品数量=18 20×50%=28件
单位动力费用分配率=(120 210)/82 28)=3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动力费份额=82×3=246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动力成本=(120 210)-246=84元
直接工资成本: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900 3280)/(82 28)=38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38=3116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900 3280-3116=1064元
制造费用成本:
单位制造费用分配率=(885 2525)/(82 28)=31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31=2542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885 2525-2542=868元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费用总和=246 3116 2542=5904元
第二车间成本计算单,完工:82 在产:20
成本
项目
期初
在产品
成本
本期发生费用
合计
单位
费用
分配率
应计入
完工产品成本份额
期末
在产品成本
动力
120
210
330
3
246
84
直接
工资
900
3280
4180
38
3116
1064
制造
费用
885
2525
3410
31
2542
868
合计
1905
6015
7920
72
5904
2016
第三车间成本计算
动力成本:
第三车间期末广义在产品数量=18×50%=9件
单位动力费用分配率=(68.5 250)/(82 9)=3.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动力费份额=82×3.5=287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动力成本=68.5 250-287=31.5元
直接工资成本: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
=(424 4262.50)/(82 9)=51.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51.5=4223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直接工资成本=424 4262.5-4223=463.5元
制造费用成本:
单位制造费用分配率=(500 3595)/(82 9)=4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45=3690元
期末广义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500 3595-3690=405元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费用总和=287 4223 3690=8200元
第三车间成本计算单,完工:82 在产:18
成本
项目
期初
在产品成本
本期发生费用
合计
单位
费用
分配率
应计入
完工产品成本份额
期末
在产品成本
动力
68.5
250
318.5
3.5
287
31.5
直接
工资
424
4262.5
4686.5
51.5
4223
463.5
制造
费用
500
3595
4095
45
3690
405
合计
992.5
8107.5
9100
100
8200
900
成本项目
摘要
直接材料
动力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计
一车间转入
费用份额
9225
328
2296
1968
13817
二车间转入
费用份额
-
246
3116
2542
5904
三车间转入费用份额
-
287
4223
3690
8200
完工产品
工厂成本
9225
861
9635
8200
27921
完工产品
单位成本
112.5
10.5
117.5
100
340.5
厂部产品成本汇总计算表
3.1.3订单法(分批法)1、应用模式说明
订单法(分批法)是以生产订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是否要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需要根据管理上的要求确定。如果不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程序类似于品种法;如果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程序类似于分步法。后续的流程图将以计算半成品成本为例进行分析。
适用范围: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类型生产,(如造船业、重型机器制造业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中新种类产品的试制或试验生产。它以全厂作为计算的空间范围。
订单法(分批法)特点:
以生产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按生产订单开设成本计算单;间接费用在各批次或各定单之间分配可选择采用“当月分配法”或”累计分配法”;成本计算周期不固定,与生产周期相同,一般是在一批产品全部完工后才能通过成本计算单将生产费用归集完整,计算成本,所以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而与生产周期一致;一般不强调计算期末在产品成本。订单法下,常常是在一批产品全部完工后才计算成本,因此一般没有在产品,不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但若一批产品跨月陆续完工,那么生产费用就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建立成本核算基础:
1)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按成本中心统计产量等。
2)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
3)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
4)定义工艺路线: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
5)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
6)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
7)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
8)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法。
9)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
10)期初在产品录入: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
成本资料归集
1)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2)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
3)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
1)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
2)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
3)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
4)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
5)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
6)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
7)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
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
1)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
2)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
3)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4)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5)
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
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3、计算公式
累计分配法:指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每月只对已经完工的成本计算单进行分配,而且是按累计分配率来分配的。公式如下:
累计分配率=各批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各批产品累计分配分配标准(工时)
某批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
=该批产品的累计分配标准(工时)×累计分配率
使用累计分配率分配间接费用,对于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有较大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在产品的间接费用全厂累计,不分配到各批产品上去(只到谋批产品完工时才分配),因而对各批产品生产时费用是节约还是浪费不能及时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控制。此外,费用分配是按各月累计数计算的,由于各月的费用水平不一致,计算累计分配率会趋于平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案例某工厂小批生产某些产品,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1987年2月生产三批产品,其中:
a.批号89的甲产品,1986年12月8日开工,1987年2月24日完工。在这批产品的成本计算单上,首先登记1986年12月8日至31日生产该批产品所发生的费用,12月末会计结账时,全部为在产品成本;1987年1月登记1至31日生产该批产品所发生的费用,1月底结账时,1986年12月8日至1987年1月31日所发生的费用仍然是在产品成本;2月份又登记1至24日生产该批产品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统统成为该批产品的总成本,将其除以该批产品的产量,即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这批产品的成本计算期为1986年12月8日至1987年2月24日,经因三个会计结算期。(这说明采用分批法时,期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期一致,而与会计核算期不一致)
b.批号90的乙产品,1987年1月15日开工,至2月末尚未完工。因此,成本计算单上汇集的费用全部为该批产品的在产品成本。
c.批号为91年丙产品,1987年2月3日开工,至2月15日完工。因此,成本计算单上登记的3日至15日生产该批产品的费用即为该批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某企业按订货单们要求小批量组织生产,各月投产的产品批别较多,且月末大量存在 未完工产品批别,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采用间接费用累计简化分配方法计算各批产品成本。该厂设置了“各批产品耗料登记表”、“各批产品实际工时登记表”、“全厂生产费用登记簿”及“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平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及工时情况,按工时累计在材料、工时登记表和费用登记簿上;待到各批产品完工时,将耗用的材料和发生的费用分配记入成本单上,计算出完工产品批别的成本。2月份和3月份的成本资料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其中“全厂生产费用登记簿”中各项数据:原材料“本月发生数”是根据“各批产品耗用材料登记表”填入的,实际工时“本月发生数”是根据“各批产品实际工时登记表”填入的,各项间接费用本月发生额是依据有关记账凭证汇总分配登记的。
批别
摘要
年初累计
1月
2月
3月
完工月份
605
各月发生
累计
63000
12000
75000
1000
76000
2月
101
各月发生
累计
6900
6900
4000
10900
4000
14900
102
各月发生
累计
57000
57000
8000
65000
2月
201
各月发生
累计
58000
58000
50000
108000
3月
301
各月发生
累计
8000
8000
全厂2月累计发生额
71000
全厂3月累计发生额
62000
批别
摘要
年初
累计
1月
2月
3月
完工
月份
605
各月发生
累计
8000
13000
21000
21000
42000
2
101
各月发生
累计
15000
15000
24000
39000
25000
64000
102
各月发生
累计
22000
22000
27000
49000
2
201
各月发生
累计
23000
23000
20000
43000
3
301
各月发生
累计
30000
30000
全厂2月累计发生额
95000
全厂3月累计发生额
75000
表一、各批产品耗用材料费登记表
表二、各批产品实际工时登记表
月份
摘要
直接材料
实际工时
动力费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1月
上月余额
138900
58000
5300
11500
20750
2月
本月发生
71000
95000
10000
34400
40450
累计
209900
153000
15300
45900
61200
间接费用分配率
0.10
0.30
0.40
完工转出
14100
91000
9100
27300
36400
月末余额
68900
62000
6200
18600
24800
3月
本月发生
62000
75000
7500
24100
31370
累计
130900
13700
13700
42700
56170
间接费用分配率
0.10
0.31
0.41
完工转出
10800
43000
4300
13330
17630
月末余额
22900
94000
9400
29370
38540
表三,全场生产费用登记簿
计算如下:
2月份 动力费分配率=15300/153000=0.1元/小时
直接工资分配率=45900/153000=0.3元/小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61200/153000=0.4元/小时
2月份有两批产品完工,它们各自负担的间接费用
605批 动力费=42000×0.1=4200元
直接工资=42000×0.3=12600元
制造费用=42000×0.4=16800元
102批 动力费=49000×0.1=4900元
直接工资=49000×0.3=14700元
制造费用=49000×0.4=19600元
3月份间接费用分配计算与2月份方法相同。
3.2标准成本法(1)应用模式说明
标准成本是指在充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已达到的技术水平所确定的企业在有效经营条件下生产某些产品所应当发生的成本。
标准成本法是为了及时反应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差异,加强标准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定额标准管理制度,能制定稳定、准确的消耗定额、计划单价及有关费用的分配标准。
标准成本法的特点:
1)事前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
2)能及时揭示脱离标准的差异;
3)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挖潜。
(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1)定义成本类型:成本类型是标准成本的分类,确定各成本类型的标准成本计算规则和计算方式、物料价格来源等。
2)生成标准成本对象库:选择基于各成本类型约束的物料,选择该物料所适用BOM版本和工艺路线版本、价格来源,带出子项物料及物料数量、子项的作业及作业数量。
3)标准成本计算:标准成本计算就是根据在成本类型定义的成本对象、BOM、工艺路线、价格及费率,计算标准成本的结果。标准成本的计算按BOM的阶层,从底层向上,逐阶卷积计算。
4)标准成本查询与回填物料生产档案:把查询出来的产品的标准成本回填到物料生产档案上的计划价上(如果该产品已经发生了出入库业务,系统允许选择生成计划价调整单)。
5)标准成本分析:根据标准成本的计算结果,分析不同成本类型下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及差额,可自定义分析内容。
6)价格库:标准成本计算时,可选择从价格库导入价格统一维护物料、作业的标准价格。价格库价格来源包括手工输入,从采购系统获取最新价格,从外部数据导入物料价格,从成本系统获取平均价格。
3.3作业成本法(1)应用模式说明
作业成本法(ABC法)是相当前卫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将作业类型作为为成本分配的动因,能够更精确地计算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其基于“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思想的分配方法,根据该分配方法,成本费用需要经过二次分配:首先是将耗费的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这里作业或作业中心发挥着成本库的功能);然后将作业或作业中心归集到的成本费用根据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与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法只有一次分配,即直接将生产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如图所示:
图片
(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建立成本核算基础:
1)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等。
2)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
3)定义成本中心并与部门和工作中心建立对应关系: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
4)定义各种作业类型,将作业进行分类;
5)定义工艺路线及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数量: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
6)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
7)定义成本要素以及作业类型与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定义作业类型与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
8)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
9)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法。
10)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
11)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
成本资料归集
1)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2)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
3)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
1)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
2)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
3)作业量统计:工时通过“作业量统计”模块来录入或获取,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通过“完工产品统计”模块来录入或获取。
4)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
5)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
6)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
7)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
8)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
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
1)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
2)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
3)末级成本中心费用分配到作业:按动因(资源动因)分配到各类作业。
4)作业成本分配到定单或产品:按动因(作业动因)分配到定单或产品。对于有作业类型对应的成本要素费用,各订单或产品分配的费用=订单或产品耗用的实际作业量*作业实际费率来计算的。对于没有作业类型与之对应的成本要素费用,直接分配至各订单或产品。
5)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6)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
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
1)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3.4多级成本管理模式大中型制造企业基于成本核算和责任管理的需要,通常采用多级成本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可总结为如下两种:
1)集中核算,分级考核的管理模式
集中核算:
二级单位按照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进行半成品或劳务的计价;一级单位核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分级考核:
二级单位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的核算和考核。
2)分级核算,集中还原的管理模式
分级核算:
二级单位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半成品或劳务的计价,进行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的核算和考核
。自制半成品包含内部责任利润,后工序二级单位的生产费用中包含前工序二级单位创造的内部责任利润。
集中还原:
各二级单位的内部责任利润上报一级单位;一级单位剥离各二级单位的内部责任利润,进行产品成本的集中还原,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3.5日成本处理模式(1)应用模式说明
“日”成本管理实际上是要求对企业的成本实时掌控。在计算机管理模式下,只要按“日”统计各种消耗和产出,即可支持实现“日”成本管理。实际应用并不强调要按日操作,而是可按任意周期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
(2)应用流程
图片
图注:
1)为进行“日”成本管理,需及时准确统计各种消耗和产出;
2)系统在计算日成本时,并不影响月实际成本的正常进行;
3)计算日成本时,费用成本是按产量*标准成本来计算的,所以标准成本就要求必须相对合理,可以从月实际成本中复制耗量、费率,以提高标准成本的合理性。
1)按“日”计算结束后,在产品成本表、生产费用表等可以按日查询结果,在统计分析中,可以按日分析各种成本结果。
4.数据采集图片
图注:
1)成本管理与生产制造:成本管理的生产订单来自生产制造的车间任务管理中的生产订单数据;制造系统提供完工产量、作业量等信息(在产品和废品信息、非末道工序成本中心的完工量只能在成本资料中录入);自制半成品转移表来自于车间物料管理中的交接单数据,自制半成品转移表、辅助服务消耗表来自制造执行系统的计量点数据
。注意,若不使用制造系统而要使用订单法,至少要使用制造系统中的订单管理模块,否则不能使用订单法核算;
1)成本与总账:总账根据会计凭证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
2)成本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根据折旧费用表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
3)成本与薪资福利:薪资福利的薪资表、福利表、薪资分配表、福利分配表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
4)成本与报账中心:报账中心的应付单和付款结算单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
5)成本与工程数据:共用BOM、工艺路线、工作中心、作业类型;
6)成本与存货核算:成本向存货核算回写完工入库成本,存货核算向成本传递材料成本费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